猪场常发的细菌性传染病有哪些?
1、在猪场中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包括:猪肺疫、仔猪副伤寒、猪链球菌病、仔猪白痢、仔猪黄痢、仔猪红痢、仔猪水肿病、猪痢疾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、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、副猪嗜血杆菌病、猪增生性肠炎等。这些疾病对猪场的生产活动造成严重影响,需要通过科学管理和疫苗接种等手段进行防控。
2、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病毒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(蓝耳病)、猪瘟、猪口蹄疫、猪圆环病毒病、伪狂犬病、猪流感、传染性胃肠炎、流行性腹泻;细菌病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、猪链球菌病、猪支原体肺炎(猪气喘病)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、猪附红细胞体病、大肠杆菌病等;寄生虫病主要有猪弓形虫病。
3、当前,猪常发疾病有:猪高热病、猪瘟与喘气病混合感染、猪肺疫、猪传染性胸膜炎、传染性胃肠炎、副伤寒、仔猪黄痢、仔猪白痢、水肿病、伪狂犬等,以上几种疾病有时混合感染。
4、猪链球菌可经多种途径感染,伤口和呼吸道是主要传染途径,母猪经呼吸道会传染给哺乳仔猪。猪链球菌病是养猪业中的一种常见细菌性疾病,链球菌造成的脑膜炎和非典型症状使猪的死淘率平均在5%以上。患有猪链球菌脑膜炎的猪会表现出食欲不振、发烧、皮肤发红、平衡能力差等现象。
5、猪的布鲁氏菌病是猪感染布鲁氏菌以后发生的一种慢性传染病。主要症状是流产、死产、胎衣滞留以及关节炎等。公猪感染可发生睾丸炎和不育症等。公母猪都能发病,尤其8~10月龄的猪最易感染,6~7月龄猪次之,5月龄内的猪不感染。布鲁氏菌广泛存在于病猪流产胎儿、胎衣、乳腺和淋巴结中。
猪副伤寒有哪些临床症状?
1、仔猪副伤寒主要侵害1~4月龄的仔猪。(1)症状 急性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1~42℃,有时呕吐,病初便秘,以后下痢,粪便恶臭,有时带血,常显出腹部疼痛,弓背尖叫,2~3天后,耳根、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,一般4~10天死亡。
2、根据发病的急慢可分为两种:急性败血型,在断奶前后有些猪突然死亡。病程稍长者可见腹痛下痢等症状。慢性型,为最常见的一种病型。病初症状不明显,后逐渐消瘦,生长停滞,贫血,眼结膜炎或有脓性分泌物。长期腹泻,泻出物呈灰白或黄绿色水样。
3、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,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。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,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,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,有时以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为特征。世界各地均有发生。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。
4、副伤寒病猪多见于亚急性和慢性型。主要特征为坏死性肠炎,与慢性猪瘟临诊表现很相似。病猪体温升高,怕冷、喜钻草堆或堆叠一起,眼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,精神、食欲不振,初便秘后拉稀,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、恶臭。由于下痢,失水,病猪很快消瘦,病程2~3周或更长,最后极度消瘦、衰竭而死。
仔猪副伤寒及治疗方案
预防 用冻干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,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接种免疫。发生本病后,病猪应隔离治疗,同群猪紧急预防接种,并做好尸体处理和消毒工作。(2)治疗 应用抗生素、磺胺类药物早期治疗,均有一定疗效。但沙门氏菌常出现抗药性,如使用某种药物治疗无效时,应更换另一种药物治疗。
治疗:改善饲养管理条件,隔离治疗,一般氟哌酸、乳酸诺氟沙星、土霉素、金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均有效,最好根据药敏试验选药。预防:1月龄仔猪口服副伤寒菌苗。饲料中适当添加抗菌素类药物可预防仔猪副伤寒。
大蒜5~25克,捣成蒜泥或制成大蒜酊内服,1日3次,连服3~4天。
按照仔猪体重,每千克体重注射20毫克,每日注射1次,肌肉注射。增效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按照仔猪体重,每千克体重注射0.02-0.025克(按照二药总剂量来计算),每日注射2次,肌肉注射,休药期为10天。
常发地区的猪群可考虑到注射猪副伤寒菌苗。平时猪舍要用新鲜的10%~20%石灰乳或20%~30%草木灰水消毒。治疗:氨苄青霉素等均有相当的疗效。剂量以每千克体重10~20毫克,内服、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,每天2次,连续应用至体温下降、精神食欲明显好转时,剂量减半,继续用药4~7天,以防复发。
如何进行仔猪副伤寒的类症鉴别?
1、猪瘟:急性猪瘟与急性猪副伤寒,慢性猪瘟与慢性猪副伤寒,在临床上有些相似,容易混淆,但猪瘟的皮肤有小出血点,高度沉郁,不食,各种药物治疗无效,病死率极高,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生,传播迅速,剖检时肝脾不肿大,无坏死灶,但脾有出血性梗死,回盲肠附近有溃疡。
2、急性型 出现败血症,多见于断乳后的仔猪。常突然死亡。如细心观察,可见精神不振和厌食症状,体温上升至41℃以上。病程稍长者可见有腹痛、腹泻及呼吸困难,耳根、胸前和腹下有紫斑,多以死亡告终。病程1~4天不等。(2)亚急性或慢性型 副伤寒是本病的常见病型。感染后症状较轻。
3、死后剖检主要病变在盲肠和大结肠,肠壁增厚,黏膜上覆盖灰黄色弥漫性腐乳状物质,剥开底呈红色,有溃疡面;脾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,常见到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,这是猪副伤寒特征性病变。
4、急性(败血)型 多见于断奶前后(2~4月龄)仔猪,体温升高(41~42℃),拒食,很快死亡,耳根、胸前、腹下.等处皮肤山现淤血紫斑(图2-1,图2-2),耳尖干性坏疸(图2-3)。后期见下痢、呼吸困难、咳嗽、跛行,经1~4天死亡。发病率低于10%,病死率可达20%~40%。
5、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:①急性型(败血型):多见于断乳前后的仔猪。常突然死亡,病程稍长者,可见有精神不振,厌食,体温上升到41℃以上,腹痛,拉稀,呼吸困难,耳根、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,多以死亡告终。病程1~4天。②亚急性和慢性型:为常见病型。
6、仔猪副伤寒的症状症状:急性败血型,在断奶前后有些猪突然死亡。病程稍长者可见腹痛下痢等症状。慢性型,为最常见的一种病型。病初症状不明显,后逐渐消瘦,生长停滞,贫血,眼结膜炎或有脓性分泌物。长期腹泻,泻出物呈灰白或黄绿色水样。
如何防治仔猪副伤寒?
1、如何预防仔猪副伤寒仔猪圈舍注意保暖,保持清洁干燥。食槽要干净,及时清粪。改善猪圈的卫生条件,坚持自繁自养,防止传染源进入。加强饲养管理,初生仔猪早吃初乳,提早引料补料,仔猪断奶分群时,不要换舍,避免仔猪产生应激反应。接种仔猪副伤寒疫苗。
2、预防 用冻干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,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接种免疫。发生本病后,病猪应隔离治疗,同群猪紧急预防接种,并做好尸体处理和消毒工作。(2)治疗 应用抗生素、磺胺类药物早期治疗,均有一定疗效。但沙门氏菌常出现抗药性,如使用某种药物治疗无效时,应更换另一种药物治疗。
3、治疗:改善饲养管理条件,隔离治疗,一般氟哌酸、乳酸诺氟沙星、土霉素、金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均有效,最好根据药敏试验选药。预防:1月龄仔猪口服副伤寒菌苗。饲料中适当添加抗菌素类药物可预防仔猪副伤寒。
4、仔猪副伤寒预防的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,坚持自繁自养,防止传染源的侵入。具体措施包括不宰杀病猪食用,以免污染环境和引起食物中毒。接种弱毒菌苗是另一种有效手段,推荐使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,一次喂服或肌内注射即可。在饲料中添加金霉索也是预防仔猪副伤寒的一种方法。
猪副伤寒病理变化
1、仔猪副伤寒病理变化主要分为亚急性型和慢性型。在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中,主要病变集中在盲肠、结肠和回肠区域。特征表现为纤维索性一坏死性肠炎,肠壁增厚,黏膜呈现潮红色。表面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和腐乳状坏死物质,剥离后可见基底潮红,边缘留下不规则的堤状溃疡。同时伴有肠鼓气、出血和坏死现象。
2、主要特征性变化为盲肠、结肠和回肠的坏死性肠炎。肠黏膜上出现由孤立或集合淋巴滤泡肿胀、坏死后形成的分散或融合性的、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。溃疡大小不一,中央凹陷,四周隆起,表面覆有干酪样物,重者出现弥漫性黏膜坏死,使肠壁肥厚,硬如橡皮管状。脾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,切面可见坏死灶。
3、体温升高至40.5~46℃。病初便秘,以后下痢,粪便黄色、恶臭,有时带血,弓背尖叫。耳、腹部及四肢呈红色,后期呈青紫色,最后呼吸困难,体温下降,痉挛,病程4~10天。死后剖检,脾肿大,边缘钝;肝、肾肿大出血;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,并呈大理石样;心内膜、心外膜、膀胱、胃黏膜均有出血斑。
4、急性型: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。尸体膘度正常,耳、腹、胁等部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,并有黄疸。全身浆膜、(喉头、膀胱等)黏膜有出血斑。脾肿大,坚硬似橡皮,切面呈蓝紫色。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,全身其他淋巴结也不同程度肿大,切面呈大理石样。肝、肾肿大、充血和出血,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。